详解Linux time 命令的使用
1.命令简介
time用于统计命令执行所消耗的时间及相关系统资源等信息。time可以显示的资源有四大项,分别是:
Timeresources
Memoryresources
IOresources
Commandinfo
2.命令格式
time[options]command[arguments...]
3.选项说明
-fFORMAT,--format=FORMAT:使用指定格式输出。如果没有指定输出格式,采用环境变量TIME指定的格式 -p,--portability:使用兼容输出格式,real%euser%Usys%S,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与POSIX规格相容 -oFILE,--output=FILE:设定结果输出文件。这个选项会将time的输出写入所指定的文件中。如果文件已经存在,覆写其内容 -a,--append:与-o选项一起使用,使用追加模式将输出写入指定文件 -v,--verbose:使用冗余模式尽可能的输出统计信息 --help:显示帮助信息 -V,--version:显示版本信息 --:终止选项列表
其中输出格式以类似printf的方式解释,普通字符将直接输出,制表符、换行符、反斜杠百分号,分别使用\t、\n、\和%%表示。%后跟其它字母表示特殊格式,可用格式如下:
Time %E:执行指令所花费的时间,格式[hours:]minutes:seconds %e:执行指令所花费的时间,单位是秒 %S:指令执行时在内核模式(kernelmode)所花费的时间,单位是秒 %U:指令执行时在用户模式(usermode)所花费的时间,单位是秒 %P:执行指令时CPU的占用比例。其实这个数字就是内核模式加上用户模式的CPU时间除以总时间((%S+%U)/%E) Memory %M:执行时所占用的内存的最大值。单位KB %t:执行时所占用的内存的平均值,单位是KB %K:执行程序所占用的内存总量(stack+data+text)的平均大小,单位是KB %D:执行程序的自有数据区(unshareddataarea)的平均大小,单位是KB %p:执行程序的自有栈(unsharedstack)的平均大小,单位是KB %X:执行程序是共享代码段(sharedtext)的平均值,单位是KB %Z:系统内存页的大小,单位是byte。对同一个系统来说这是个常数 %F:内存页错误次数。内存页错误指需要从磁盘读取数据到内存 %R:次要或可恢复的页面错误数。这些是无效页面的错误,但其他虚拟页面尚未使用该内存页。因此,页面中的数据仍然有效,但必须更新系统表 %W:进程从内存中交换的次数 %c:进程上下文被切换的次数(因为时间片已过期) %w:进程等待次数,指程序主动进行上下文切换的次数,例如等待I/O操作完成 I/O %I:此程序所输入的档案数 %O:此程序所输出的档案数 %r:此程序所收到的SocketMessage %s:此程序所送出的SocketMessage %k:此程序所收到的信号(Signal)数量 CommandInfo %C:执行时的参数以及指令名称 %x:指令的结束代码(ExitStatus)
4.常用示例
(1)统计指定命令执行时间。
timedate FriMay3111:30:04CST2019 real 0m0.001s user 0m0.000s sys 0m0.000s
以上就是详解Linuxtime命令的使用的详细内容,更多关于Linuxtime命令的资料请关注毛票票其它相关文章!
声明: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,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,未作人工编辑处理,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,欢迎发送邮件至:czq8825#qq.com(发邮件时,请将#更换为@)进行举报,并提供相关证据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。